燃灯寺公墓管理处电话
028-87558361

清代时官员百姓去世后,墓碑上都怎么写?(二)

只要是品官打头的肯定是“皇清诰授”,“皇清”指的就是大清朝,“诰授”就是指皇帝恩赐。一般的百姓人家死后往往也用“皇清”,这是惯用的做法,和皇帝、朝廷扯不上任何关系。光禄大夫、荣禄大夫或资政大夫作为一类的,属于散阶,只要是品官,从一品到九品都有自己相应的散阶,散阶和官职我们一般来说都是一个并列进行排版。

再如巡抚死后,墓碑上就会写“资政大夫”,以及具体的官职,即某省巡抚某公之墓。如果有加衔(宫保、尚书一类的)、谥号、世爵也会一并注明。

需要注意的是,品官的墓碑不会写官员的具体来历。所有这些信息都显示在圹志中。所谓“圹志”就是官方的称呼,通俗的理解就是墓志铭。朝廷对死者的记载也有严格的规定,除了大小和形状,还有具体的书写方法。

按规定,圹志用石两片,“一为盖”书写某官之墓;“一为底”,书姓名、乡里、三代、生卒、出身、卒葬月日及子孙葬地。“铁束,埋墓中”。

如果是朝廷的高官,也有“碑”,就像皇帝的圣碑一样。碑上有“首”和“蚨”,具体大小依等级而定。规定一品用螭首,二品用麒麟首等等,碑上会记载官员一生之政绩,。但是比较简单。

墓碑上各种不同称呼又是我们怎么来的呢?

在封建专制时代,统治者都声称以孝治天下,对死者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。官员家庭或贵族家庭在亲属去世后会举行隆重的葬礼,并会尽一切办法给予死者最高的荣誉。

这种趋势在明清时期尤为盛行。例如,那些经济条件好的人会捐钱给死者以获得头衔。男性通常会捐献一个虚假的头衔,或官方或官方职位,而女性通常会捐献自己的生命给死者。用这个称号刻在墓碑上,自然也就高了。

政府和地方官员主张给予死者各种荣誉和头衔,因为死者已经死亡,不占用任何资源。政府不仅可以得到一大笔钱,而且还可以完成家庭成员的孝顺,为什么不呢?

但是,捐出来的头衔毕竟只是名誉上的。就进士而言,这个进士要加“岁”字或“贡”字,并规定只有进士才有资格捐进士和举人。地主死了,最多能捐个知县或者县官。

问题是,如果我们花钱捐一个八品、九品的虚衔,将官职都是写在马克思墓碑上又不需要好看,就要玩一些语言文字进行游戏可以变着这个法子让人觉得自己体面。所以对于低级的虚衔往往不写官职,而是以散阶代替。如正八品的县丞,为十五等散阶,叫修职郎。显然,修职郎听起来就比县丞要体面。

还有一些清代墓碑上写着“儒人”字,这也是比较常见的。儒家可以理解为一个学者或当地较有声望的人,基本上是没有功名的,少数落魄的学者也有这种情况。那块写着“儒人”的墓碑只不过是一种徒劳的行为




文章分类: 校园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