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陀的临终遗教:常乐我净这是《大般涅槃经》的最后一讲,我们来做个总结,主要是从这部经书的地位和核心理论贡献的角度来谈。先提一个问题:如果有好几部佛经,虽然观点不同,但都说自己是高级佛学,说别家是初级佛学,你该信谁呢? 通过前面的学习,我们知道,佛陀把杀人和涅槃讲成了同一件事。他这么讲是认真的吗?会不会是因材施教,怕资质差的人听不懂高深的道理,所以降低姿态宣讲的一种方便法门呢? 1. 方便法和究竟法 确实,佛教界一直都有因材施教的说法,认为有些理论属于“方便法”,有些属于“究竟法”。很多人资质不佳,要跟他们讲高深的道理纯属对牛弹琴,那该怎么办呢? 先用一些浅显但有缺陷的道理,也就是“方便法”,让他们听懂;等他们有基础了,再给他们讲讲终极真理,也就是“究竟法”。也许他们这辈子都没条件去学“究竟法”,那也没关系,还有下辈子和下下辈子。 这当然是合情合理的。佛学的很多理论,不要说一两千年前落后地区的普通文盲理解不了,就连我这种整天只喜欢读书的人,也要花足时间,下足功夫,想破脑壳,走过各种弯路,终于才能理解一部分。但问题是,到底哪些理论是“方便法”,哪些是“究竟法”,那就莫衷一是了。 一般来说,每个教派都说自家的理论是“究竟法”,别家的是“方便法”。从大的派系上来说,佛教分成大乘和小乘。大乘说小乘只是“方便法”。小乘更狠,直接提出一个很决绝的说法,叫作“大乘非佛”,认为大乘佛教根本就不是佛教。 传到中国的佛教主要是大乘系统,在大乘系统内部又分出法相宗、华严宗等等等等,佛经也有般若系、涅槃系等等等等。 我们这几天在谈的《大般涅槃经》既可以归入般若系,也可以归入涅槃系。在涅槃系里,它地位崇高,属于第一经典,成书时间大约在佛陀涅槃的七八百年之后。但在佛教内部来看,这个时间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经文内容发生的时间:那是佛陀马上就要进入涅槃的时刻。 “涅槃”是个随着佛教的发展而不断变得复杂的概念。简单讲,“涅槃”和“成佛”是一回事,从此不再轮回了。“涅槃”又分成“有余涅槃”和“无余涅槃”:佛陀在悟道的时候就已经正式成佛了,但肉身还在,这是“有余涅槃”,等到肉身死去,这才进入“无余涅槃”。 《大般涅槃经》的内容,就是从佛陀马上要进入“无余涅槃”讲起的。这意味着什么呢?意味着佛陀讲完《大般涅槃经》的内容之后,就永远离开了我们的世界,再也没机会教导世人了。所以,《大般涅槃经》就是佛陀的晚年定论,临终遗教,究竟法中的究竟法。 一般佛经开篇,总要用“如是我闻”带出佛陀布道的宏大场面。我们可以参照一下《金刚经》:“如是我闻”——我是这么听说的,佛陀在舍卫国的祇(qí)树给(jǐ)孤独园,和一千二百五十名门徒一起。 熊逸 这里顺便讲一下,“祇树给孤独园”的读音很多人搞不清。“祇”是多音字,在这里之所以读qí,因为这是梵文的音译,它的梵文读音对汉语“祇”字的另外几个读音都不匹配,所以用排除法,读qí。“给”也是多音字,“给孤独”是意译,“给”在古汉语里通常读jǐ。 话说回来,如果你觉得《金刚经》的这种背景交代很显得人多势众,特别给佛陀扎场子,那就来看看《大般涅槃经》是怎么讲的。后者在“如是我闻”之后,不是用一两句话,而是用了千言万语来描写当时的场面如何盛大。 首先,在八十多亿名高僧的前后簇拥下,佛陀运用神通向众生宣告说:“我马上就要涅槃了,谁有问题赶紧来问,这是你们最后的机会了!”于是地动山摇,众生如丧考妣,赶紧去见佛陀最后一面。 有八百万名罗汉,六十亿名女罗汉,恒河边的沙子那么多的菩萨,还有两倍多的男居士,三倍多的女居士,四倍多的贵族,五倍多的大臣和长老, 六倍多的国王和后宫女眷——经文在这里特地注明“阿阇世王一家除外”,这是为阿阇世王杀人事件埋下伏笔——然后每个国王还带着一百八十亿老百姓, 又有七倍多的王后,八倍多的天女,九倍多的龙王,十倍多的鬼神王,二十倍多的金翅鸟王,然后不断翻倍,我就不一一列举了。规模最大的一伙是云神和雨神,他们的数量是恒河沙子的十万亿倍。 各种佛经在表示天文数字的时候都喜欢用“恒河沙数”这个词,但《大般涅槃经》还嫌恒河沙数太小,所以不断翻倍,一直翻到十万亿倍。 这么多的六道众生都很顺利地在当天赶到了佛陀身边,其中单是人类就已经数不清有多少亿了,大家在方圆一千多里的空地上坐得满满的。至于方圆一千多里的空地上怎么容纳得下这么多的生灵,经文并没有任何交代。 我概括得过于简略了,其实这段交代背景的内容比整部《金刚经》还长。所以我们不难想到,这么长的佛经不可能在人民群众当中流行。 但长有长的必要,开篇单是渲染背景就连篇累牍,一切都是为了烘托这份临终遗教的重要性。 《大般涅槃经》还说别的佛经都会损毁,但自己一定是长存不灭的。之所以会这样,是因为别家讲的都是启蒙性质的内容,而对于最重要的知识,尤其是佛性和涅槃的“常乐我净”,都没讲,只有自己在讲,只有这些内容才是终极真理,是佛法的顶峰。 2. 常乐我净 “常乐我净”是涅槃境界的四大特征,是《大般涅槃经》的核心要领。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无常的,而涅槃是恒常不变; 世界是苦海,没有一件事不是苦的,而涅槃是离苦得乐; 世俗的“我”是假象,是“五蕴”的因缘和合,是不由自主的,而涅槃的“我”是真实的、永恒的、拥有绝对的自由; 世界是“不净”的,再漂亮的美女也只是革囊众秽、红粉骷髅,而涅槃意味着绝对的干净,是一种圣洁的状态。 归纳一下,人的特点是无常、苦、无我、不净,但只要通过修行进入涅槃,就会变无常为恒常,离苦得乐,离无我而有我,离不净而圣洁。 你可以回想一下之前的内容,佛陀在开导阿阇世王的时候说过:“杀掉无常就会得到涅槃,杀掉苦就会得到乐,杀掉空就会得到实,杀掉无我就会得到真我。”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,所以杀人就等于除掉了无常、苦、无我、不净,而除掉了无常、苦、无我、不净就得到了常、乐、我、净,这就等于涅槃成佛了。 阿阇世王信以为真,放下了心理包袱。但是,以你现在的佛学水平,应该能够发现佛陀偷换了概念:如果不考虑“无我”理论的话,那么阿阇世王杀掉了自己的父亲,这位父亲还会继续在轮回当中受苦,继续忍受无常、苦、无我、不净的生活,所以杀人和成佛貌似还是有区别的。佛陀偏要这么说,一定有什么深意吧? 佛陀的深意到底在哪里呢?问题还要从“常乐我净”这四个字说起。 我们知道,成佛和涅槃是一回事,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,涅槃的特征就是成佛的特征。《大般涅槃经》提出了“众生都有佛性”的命题,佛性既然是佛性,当然也应该具备“常乐我净”的特征。这就是说,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藏着“常乐我净”的种子,只是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发现而已。 但如果你骨相清奇,慧根深厚,又得到高人的指点,突然间大彻大悟,发现了自己的佛性,或者说,突然间把潜藏在自己体内的佛性开发出来了,那么在这一瞬间,你就应该进入涅槃状态了。换言之就是成佛了,你也就自然“常乐我净”了,而原先的那些无常、苦、无我、不净也就离你而去了。 今日得到 这一讲谈到佛教“方便法”和“究竟法”的关系,还有涅槃的四大特征。 相对于传统的佛学义理,《大般涅槃经》有两个革命性的观点:一是众生都有佛性,二是佛性和涅槃都有共同的特征,这种特征可以用四个字概括,那就是“常乐我净”。 添加到笔记 划重点 《大般涅槃经》有两个革命性的观点:一是众生都有佛性,二是佛性和涅槃都有共同的特征,“常乐我净”。 今日思考 现在你可以根据已经掌握的佛学知识思考这样一个问题:当原先那些无常、苦、无我、不净离你而去的时候,你该承受但还不曾承受的业报会怎么样?
文章分类:
最新公告
|